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策略

资料来源:《新课程》杂志    时间:2023-11-17 18:26:54   浏览次数:

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其中包含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病痛,同样道理,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学生,尚处于道德思想成长的初期,不可能不犯错,有“错”不管大小,都得“就医”。因此,可以借助中医的“四诊”展开探讨。

(一)望

中医的“望”,指的是有目的地观察病人的神、色、态、舌象等。中职思政课程中的“望”,可以理解为运用视觉对中职青少年学生察色观微,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言行举止等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每个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轨迹“尽收眼底”。中职思政课并非在课堂上就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还需要其他课程教师、家长具备“望”的能力。这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扮演的角色,既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策划者、领导者。

(二)闻

中职青少年学生思想动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思政课通过“望”了解的信息有时是有限的,而“闻”是获取青少年学生思想信息的另一个环节。中医的“闻”,是指听声息。思政课程中的“闻”,是指聆听中职青少年学生的心声。俗话说,“言为心声”。不管做什么事,只有闻其声才能知其人,在与青少年沟通时,也同样如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聆听青少年学生说什么,还要聆听他们怎样说。这个层面的“听”,要求思政课教师务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听”,从青少年学生“言为心声”的话语中“听”懂对方的想法,“听”出对方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心的诉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听”和对方的“说”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问

中医的“问”,指的是通过“问”了解病人的症状、既往病史等情况。如果说“闻”是听中职青少年学生的内心诉求,以把握其情感倾向,“问”则是了解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的一种技巧。这里所说的“问”,不是指思政课堂教学的“问”,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动态的“问”,“问”的对象除了学生本人之外,还包括同班同学、科任老师、家长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要把握“问”的目的,还要讲究“问”的技巧。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问”是获取青少年学生情感需求和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期的中职学生,虽中考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因此,“问”要善于从青少年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那种偏重于“问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切

中医的“切”,指的是摸脉象,即通过对脉象的分析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思政课中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切”,是切入青少年学生的言行举止,给他们的所思、所为把脉,分析其中隐含的信息,并通过思考、判断了解他们的实际思想状况。中职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家庭、不同思想素质的青少年,号准中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至关重要,其中也有很多技巧。对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切”出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症状”,依据他们不同的思想“症状”找出“病根”,然后给予不同的“药方”,分别从不同角度入手,采取不同方法“对症下药”,以达到“育人”先“育心”的目的。只有这样,思政课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开提质增效的新局面。

来源:《新课程》杂志(节选)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