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多方考量、整体规划、协调推进。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其本身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介体。总体而言,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教师主体这一“主力军”,课程介体这一“主战场”,以及课堂环体这一“主渠道”。
一、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主体的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的落地关键在于教师。但要树人,先要树己。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律,教育者只有先受教育,才能更好地从事立德树人这一活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者主要是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等多元教学主体组成。培育各主体的育人意识,建立主体间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各主体思政育人能力,是确保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稳扎稳进,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首要环节。
第一,培育教师自觉育人意识。各职业院校应系统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等参加会议、讲座,学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会议精神,以增强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度与认同感,进而自觉深化使命责任,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第二,构建教师间的协同育人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教研团队,引导思想政治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等开展集体备课,协作研究与协作教学。同时,建立各教师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机制,为各主体间的思想交流与研究创造条件,让思政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教师解决其思想上的困惑以及教学上的迷茫。第三,提升教师思政能力。一是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教师在各层级上的课程思政培训,以使各教师主体对课程思政具有更广的认识与更深的了解。鼓励没有思想政治知识背景的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厚理论素养,奠定良好的课程思政基础。二是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引。可通过精品课程的打磨或聘请专家指导等形式,就课程思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反复研究、商讨或是与相关专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教师解决其所面临的疑惑与挑战。第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考核贯穿到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各个环节,督促所有教师自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构建课程与思政融通的支撑体系
课程作为职业教育思政育人的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其本身也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介体,始终存在着知识的传承与精神教化间的张力[18]。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的结合。但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职业性愈加明显,应用与实践特征就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意识,更明确的实践目标。因此,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各门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构成课程与思政相互融通的支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角度,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挖掘思政元素。对其中所蕴藏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各课程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及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向受教育者进行生动阐释,以培植受教育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例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等都是党和国家坚持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次,从职业教育专业课角度,要结合课程归属的学科和专业挖掘育人元素。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相应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有所不同,例如,烹饪专业的健康、卫生;早教专业的耐心、爱心;会计专业的细致、诚信等。这要求各课程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锚定课程教育目标尤其是能力和素质目标,重构教学内容,锤炼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最后,从职业教育实践课而言,一是依托产业、行业与企业挖掘价值元素,二是结合岗位职业素养需求挖掘育人内容。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当回应行业与企业中的现实问题,探索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育人元素,在认识和了解产业、行业或企业的历史演变、现实状态、发展动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企爱岗情怀、创新能力与奋斗精神;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应聚焦岗位特征和职业素养需求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元素,应着眼于“点”(课程)、“线”(专业)、“面”(专业群)、“体”(产业链),坚持从点到体,又从体到点的方式探析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规范,并将该类要求与规范落实于实际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内容精准滴灌于课程,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探索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与时机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环体,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落地点与“主渠道”,是“守田人”引“水”进行灌溉的过程。如何引“水”、何时引“水”对灌溉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是决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一环。要用好这一“主渠道”,职业教育领域中各教师主体需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索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寻求在课堂中融入育人元素的最佳切入点或时机。
其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变革与提高,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化特征愈加明确,职业教育中的课堂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第一课堂),还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毋庸置疑,每种课堂类型所适切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课堂类型和课程特点,探索启发式、讨论式、融合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同质异体的教学方式,运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多元教学模式,在差异化的课堂上开展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其二,综合运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强化实践价值。职业院校应深入开展多种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市场调研、参观学习、践习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为职业教育学生搭建纵向贯通的思想桥梁,促使学生在对理论问题的审视中,以及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强化自我认知,将自身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提高思想觉悟。其三,职业教育的课堂具有鲜明的操作性。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合作协同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其四,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精湛的课堂设计。职业教育教师需对课堂进行系统设计,梳理出课堂的逻辑主线,注重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实验实训、作业书写等各个环节,以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性与一致性。同时,教师主体应找寻将思政元素恰当融入课程内容的时机,比如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知识点进行切入。由此促成专业提升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并进,显性驱动知识线,隐性深化育人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受益、在课堂中成长,从而夯实课堂这一“主渠道”的育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