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和发挥非思政类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推动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于2019年开展了“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通过为期一年的建设,各课程均达到了预期建设目的,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现特别推出“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供老师们参考借鉴。
朱家明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教师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适用对象为在校大三学生,先行课程《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围绕为什么要就业、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场、自我的发展、国家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构建起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三个层面要求逐一对应,其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熟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大学在不稳定、不确定的生涯规划发展中找到明晰的主旋律,引领大学生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健康的职业观、就业观,推进大学生树立更高质量的职业理想。
本课程团队成员均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GCDF)资质,其中包括两名(成波、代娅丽)重庆市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库的特聘专家。团队成员同时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经历,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品德有多年的教学和教育经验,平时工作在学生思政教育最前沿,对学生思想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
一是构建双背景教师融合团队。本课程团队成员具有多年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经验,其中两人是来自重庆市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库的特聘专家,同时每位成员都自己针对不同的教材写过就业指导课大纲、教案和PPT,在就业指导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此外,团队成员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背景,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将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进行融合教学。
二是构建“基层+专业”双模块教学模式。课程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统筹,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就业指导课分成基础和专业应用两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原则上所有学院所有专业均需安排学习,可由一名教师承担,也可以多名教师采用专题的方式开展;专业应用模块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组织学习,采用行业见习、邀请校友或行业专家讲授等方式进行。
三是构建理论讲解融合实践教学双提升模式。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做到理论讲解深刻透彻,实践教学引人入胜。在介绍基本概念时,处处与“职业”相结合,将概念的动态历程、人生追求与发展的动态历程融合理解,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能力的奋斗者。在开展实践教学时,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学生发展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职业规划、撰写职业规划书、制作个人简历等,以课程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地职业设计与规划。
四是构建“职业+就业”双引导帮扶模式。本课程在做好职业发展引导时,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自豪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另外,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通过教师讲解或者“师长领航”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是完善了课程思政融合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依托学校思政特色项目建构了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完成了思政融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与案例库,这些资料的完成能很好的方便老师开展融合教学与研究。
二是激发了学生基层就业动机,效果显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国家最新就业政策与脱贫攻坚内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支援国家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认识基层就业是保证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端正了学生的就业观念。2020年有多名同学就业在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当兵入伍等岗位。其中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陈明秀参加西部志愿服务计划到新疆志愿支教的事迹被中华网特别报道。
三是收集了课程思政融合就业指导案例。针对当前《大学就业指导》课中缺乏鲜活课程育人教学案例情况,团队成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一批得到课堂教学印证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作为课程改革资料固化下来,完成了45例大学生就业与课程思政改革案例的收集,这些案例涵盖9种不同类别,对课程开展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