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新学期,学校上好“大思政课”,需把握好三个“度”

资料来源:师培联盟    时间:2022-09-06 09:56:24   浏览次数: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开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而有的学校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进入新时代,全球化带来的价值认同危机、网络信息化等影响着青少年思想意识成长。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置身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或思潮,有时难免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产生迷惑。越是形势严峻,越要重视,要上好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那么,学校该如何上好“大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一起来思考探索。


思政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其作用小至个人成长成才、生活和乐, 大至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伴随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也日益呈现"大历史" "大理论" "大实践" "大参与" "大格局"等"大"的特征。


“大思政课”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一门通识课、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直抵人心,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学校办好“大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实践广度、生命温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丰富源泉,直抵人心,让学生真正进耳、入脑、印心。


大思政课”要有理论的深度




近年来,关于提高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的教学探索颇多,比如翻转课堂、手机互动、影视赏析、课堂辩论等创新手段被应用于教学。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为了“吸睛”而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娱乐化处理,大量使用网络“潮语”等流行性语言……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过分重视形式创新,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难免为思政课改革带来了某种隐忧。
一是过分注重教学的形式创新可能会削弱思政课的思想性;二是教学内容随意化可能消解思政课的政治性;三是知识结构碎片化可能降低思政课的理论性。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和生动,寻找和收集了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素材和视频资料,并将其加工成为课堂教学的“娱乐点”,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断,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却被庸俗化和碎片化了。思政课教学偏离其主旨,理论就可能变得苍白、空洞,教学就可能变得无思想、无立场、无观念。
思政课需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教学时,明确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并进一步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理论只有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展现出理论的强大吸引力。 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知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课程。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
“大思政课”是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时代大课。其 教育目标 是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其 教学方式 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要做到有高度、有广度、有热度,要用学术支撑政治、以知识承载价值,做到既旗帜鲜明又理直气壮,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识高度,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紧扣现实社会,形成思想触动
“大思政课”需要用现实的力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透彻,就是要回应现实问题,辩证看待现实矛盾 ,理直气壮地阐释好如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建设”“量子信息”“铁基超导”“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等等。这些现实鲜活的故事都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而有丰富的现实素材。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现实,在其中挖掘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的典型事例和社会问题,服务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践行。
并非只有新奇的形式才能获得学生的关注,思想的触动才能真正获得学生持久的认同。 思政课教师自身需要增强理论素养和文化底蕴,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 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应学生关切。把思政“小课堂”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评判,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真谛、启发理性思考,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图片



图片

大思政课”要有实践的广度




“大思政课”是“移动”的课、“行走”的课,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生实践,也绝不等同于简单的“社会实践”, 而是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于一体,集网络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于一体,贯穿于课堂活动、日常生活、学术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或文化活动等,涵盖大中小学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建构实践育人“大课堂”

建构新时代学校“大思政课”视野下实践育人的“大课堂”,要通过课程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考评共赢的协同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如下四类。

认知性实 践:主要包括课堂叙事性实践和基地体验性实践。 前者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或师生亲力亲为的生活事件等为素材,在理论课堂所进行的案例分析、故事演讲等,以小案例大主题、小故事大时代、叙事性实践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是学懂弄通与做实之间的联结地带,以案例、故事为主线,以问题为逻辑,培养学生关切现实问题解决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后者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实践育人价值,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体验活动,更直观感受社会历史发展的生动画面,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 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有力支撑,是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的有效途径。

交往性实践:主要包括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 前者以学生或组织学生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性活动为载体,通过观看、研讨、竞赛、展演、创作等实践参与,将“理论课堂”所“学”转化为文化性实践中的探究与创作,将社会事件、社会调研、人物故事等作品创作搬上舞台,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集体性。后者通过走出校园,组织研究性社会调研、服务性公益活动、志愿性政策宣讲等各类社会性活动,培养学生交往理性、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政治素养等。

工具性实践:主要指借助物质工具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环境治理、创新创业、工具制作、专业实习等活动。工具性实践并非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工具性技能,而是以此为载体,强化劳动观念和行为意志,激发敬业精神,塑造创新品格,学会改造世界,主动投入新时代伟大的社会变革。

虚拟性实践:主要包括网络虚拟实践、虚拟仿真实践和模拟情境实践。 网络虚拟实践 是将实践教学搬到线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调研、网络访谈、网络作业等实践性活动。 虚拟仿真实践 是基于思政虚拟仿真平台,组织学生运用VR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立体化、形象化的特有情境。


模拟情境 实践是指发挥学生想象力和能动性,组织营造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等模拟社会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和特定话语形式。基于当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认知需求特点,又由于社会实践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等方面现实操作性障碍,通过虚拟性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在虚拟空间(线上与线下)、模拟社会情境中的交往理性和认知品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思政课”要有生命的温度



饱满的生命温度,是思政课教师的“化人”之魂

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绝不是停留在知识表面,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

思政课课承担着塑造学生完整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化人”功能, 只有饱含生命温度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青春的“燃梦人”和生命的“点灯人”。

“生命温度” 不仅指教学语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等某一方面有情感、有色彩、有碰撞等,更是整体上、深层次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是一个饱满鲜活的“生命”,而非照本宣科的“机器”,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而非等待灌注的“容器”,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命唤醒过程。 生命温度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价值的一种传神描述,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审美期待,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种崇高要求。

具有生命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教师,他们不仅把自身的生命能量燃烧到“沸点”,而且在把光与热向学生传递的过程中保持“恒温”。他们把宏大的政治叙事渗进细小的个体生命体验,把抽象的学术理论融入具体的现实生命历练,把枯燥的理论话语化为鲜活的生活话语,教师讲得“有情有义”、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无论是采取案例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还是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中, 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心信仰,对思政课真心热爱,对学生真心爱护,用真情感动学生。 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社情、党情、民情,化长篇大论为小口切入,创新话语体系,更多地运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通俗化大众化语言,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在这样有温度又有深度、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课堂中,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得到转化、思想上的疑虑得到点化、情感上的坚冰得到融化、行为上的不足得到感化,学生的“三观”和人格不知不觉得到“教化”,才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