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资料来源:《江苏高教》    时间:2022-04-15 21:06:54   浏览次数:

一、“课程思政”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现实之需


新时代高校面临信息化、全球化等多元社会转型的挑战,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正全面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矛盾和挑战更加凸显,需要在化解科学技术、社会需求、人的发展和教育方式方法等诸多矛盾中实现动态平衡。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唯用论”“唯智论”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思维,导致思想价值引领功能普遍缺失,各类课程之间协同育人合力不强,思想政治工作闭环难以形成,育人实效不足。“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逻辑互构,将课程的知识传授、思想引领等多元价值融合,改变原有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状态,有效破解“孤岛”现象,实现各类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二、“课程思政”是教师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命


习近平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新使命,为教育者自身素养和教育工作提出新的实践要求和理论遵循,需要教师“回归育人初心”。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知识传播的途径变得多元,教师不再是新知识的垄断者,传统的教师权威正逐步解构,课程实施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多的是知识交流、思想碰撞,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课程思政”是高校面对教育实践形态转变的使命之需,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新知识学习、课程研究、教学设计、信息素养提升上,更全面地了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点、特殊学生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组织引导作用,转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重教书轻育人的尴尬现实,在学生知识习得、思想转变、价值认同等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三、“课程思政”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青年的使命具有时代性,从“又红又专”到“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延展。大学是学习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期,也是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成熟的“灌浆期”,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当前高校育人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很大程度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忽视、未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具有未来超越性,学生成长需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如果仅停留在教育者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不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全面发展、思想接受转化过程,教育结果就很可能是单向发展的“知识人”。新时代的青年承担着民族复兴大任,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需要高校“回归常识”,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思政育人实效。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