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系部邮箱
|
加入收藏
学校主页
本站首页
组织机构
文件制度
工作动态
精选案例
第二课堂
思政资源
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思政资源库
本站首页
>>
思政资源库
>> 正文
上海财经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展示
资料来源:上海财经大学 时间:2021-08-30 15:32:47 浏览次数:次
金融学院——课程育人优秀教学案例
金融学类课程所讲授的理论往往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在专业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能够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正确的竞争意识。从长远来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端金融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
2018年,金融学院的
《投资学》
课程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该课程
授课教师王明涛
从科学精神与进取精神、财富观与价值观、风险意识与金融素养、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增加对专业知识和典型投资案例的阐释力,如通过“奥赛康IPO定价腐败案”,强调证券承销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马科维茨建立资产配置模型的过程,向学生传递马科维茨的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
授课教师朱小能
在介绍中国市场时,引入奕方公司案例,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企业如何助力脱贫,以及加入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识到扶贫并不是要求商业企业放弃核心利益相关责任,只做单一的做慈善事业而不顾其他,而是要遵循自利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像奕方公司那样用可持续的资源整合、就业提供和产业带动,与贫困群众同致富,实现双赢。
上海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也是2018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之一。
授课教师胡乃红
对《货币银行学》教学和研究投入了三十年的热情与心血,她认为,要使得课程思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要实现双认同,即任课老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以及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认同感。对于这门课程的思政改革,胡老师首先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点问题,明确融入思政内容后的教学目标,总结出“强化知识探索,扎实金融基础”、“实化能力培养,原理结合实际”、“深化价值引领,厚植金融情怀”的“3+3”教学设计。在引入案例“为什么债务最多的美国还能世界经济第一”时,基于马克思信用本质分析美国信用问题。
授课教师叶伟春
在讲授通货膨胀影响时,引入“金圆券改革与恶性通货膨胀”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旧中国通货膨胀下人民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动荡,对比现在相对稳定的物价下人民安居乐业,让学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这门课,学生是这样评价的:“从货币、信用到银行体系,所有这些在以前看来相对陌生高深的概念现在逐渐在我脑中构建了金融学的框架。
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
,老师在课上还经常结合时事,将课本知识迁移到课外,培养了我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对金融学课的浓厚兴趣。”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计量学》
《金融计量学》
课程是金融学院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必修课、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
授课教师刘莉亚
在讲授金融计量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经济金融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经济金融数据尤其是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定量分析能力,并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如在介绍虚拟变量模型时,引入“民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绩效”的案例,用数据和事实研究民营企业中党组织建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引入“中国煤炭产量预测案例”案例,强调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不能单纯追求拟合优度的最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实际问题的经济意义,应该本着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不仅要对各种模型进行仔细地筛选,还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煤炭产量及对应的相关政策。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是金融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在立足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引用具有我国国情的金融案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把价值认同和专业实践相结合。
授课教师柳永明
在讲授共同基金这部分内容时,以基金业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老鼠仓事件为例,部分金融资管业从业人员相关涉案人员利用公司内幕信息进行交易,非法获利,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基金资产和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动摇了基金投资者对基金业的信任,影响整个基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向、创新的金融思想与理念,采用科学性的方法观察和探讨金融问题,提升学生运用金融理论处理金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力争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的金融人才。
金融学院专业教师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典型案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育人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胡乃红老师说,“课程思政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教育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目前,金融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本科所有专业和所有课程实现全覆盖,未来金融学院将继续深度挖掘上财特色的育人元素,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着力将“课程思政”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学院——
课程育人优秀教学案例
会计与财务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企业的经济命脉,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发展、市场资源的配置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具备人文情怀的综合性会计与财务人才。作为伟德官网前身国立上海商学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会计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财经人才,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正确的会计师职业道德、财务综合素养有效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爱国情怀的培育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
上海财经大学《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
是会计学院开设的面向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诸多新生开始会计学学习的基石,可以说是会计学专业的启蒙课程和领路课程。对于如何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在培养专业技能之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授课教师侯青川
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在授课过程中,侯老师不时穿插案例来加强学生对于财务舞弊、诚信建设的认识。如选取“小会计的惊天秘密——自科基金委会计贪污案”这一典型案例,从从业人员的失德、管理制度的不规范、监管环节不严格等角度深入剖析案件,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以及个人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财务腐败发生的原因;通过“某学校设立小金库的案例”,引导同学牢记初心使命、树立政治能力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勇于纠错防弊的正确价值观,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对于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侯老师总结为“一二三四”,即一个意识、二个思维、三个观念、四个心态。一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二个思维是指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三个观念是指监督观、风险观和大局观,四个心态是指责任心、担当心、敬畏心和诚信心。他时常教导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经济安全“守护者
”和人民财产“看门人”。
上海财经大学《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
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及其后果的反映,是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途径,解读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如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授课教师戴欣苗
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入手,引入热点、经典案例讨论专业问题,进而讨论方法的选择问题,再循循善诱至职业道德伦理判断上去。
那么如何设计内容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戴老师花费了许多精力。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这一概念的讲解,戴老师引入最新案例,并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折旧在多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它对利润和现金流有何影响?”“选择折旧方法是否存在职业道德问题?”“是否只要符合会计法规、准则,会计行为就一定符合道德规范?”。戴老师告诫学生,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有两把尚方宝剑,一个是专业技能,一个是道德判断,有时候道德判断比专业技能还要重要,一旦道德的判断力发生偏斜的话,专业技能越精良,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戴老师希望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尊重规则,恪守诚信,利人利己
,从而利国利民利天下。
上海财经大学《财务会计研究》
《财务会计研究》
是大三下学期面向会计学实验班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从现代财务会计的理论出发,结合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实际案例,探讨财务会计信息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以及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帮助学生认识当前财务会计报告的环境。授课
教师唐松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炼出“公正、诚信、责任感”三个关键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具体的案例中。如通过剖析“控制权转移中的内幕交易监管案例”,深入分析了内幕交易如何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而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树立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价值思想;通过引用“云南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财务舞弊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告诫学生诚信从业不仅是每一位会计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案例”,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企业不仅仅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更是社会整体财富积累、文明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肩负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在案例中体会“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趣”这一哲理,提醒学生始终不忘初心使命,
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增强服务
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财经大学《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
是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以活跃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公司并购为对象,以财务理论等跨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和实景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购交易的实质,并能够利用并购实务为公司增值。中国公司已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发动者之一,结合此时代背景,
授课教师赵子夜
以理论为骨,案例为翼,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描绘了中国的身影。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联众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基建投资型战略收购的长远战略价值,梳理出中国各界如何共同承担全球市场的巨大开拓成本,解决前期固定成本难以在短期收回的痛点,激活全球贫困人口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的跨国并购,除了给沿线国家带来的福利,更重要的是让极度贫困的人群也能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并分享果实,这一过程并不容易,需要业财融合等复杂的财务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培养学生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型共赢格局的能力。,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经人才的基本素质。
目前,会计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本科所有专业和所有课程实现全覆盖,未来会计学院将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继续探索,让知识的灵性在育人过程中得到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过程中汇聚知识底蕴,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塑造,将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商学院——课程育人优秀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专业,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及技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引领和价值整合,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敢奉献、大格局的高端商科专门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运筹学》
《管理运筹学》
课程是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和方案,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定量依据,从管理实际出发把运筹学看作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授课教师田中俊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课程思政内涵,从三个思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一是以中国学者在运筹学领域的贡献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引入许国志、钱学森等运筹学大家的案例,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增强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敬畏情感,
激发学生爱国报国热情
;二是用古代运筹学故事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田老师在讲述课程线性规划灵敏度分析部分时,解读了《齐民要术》一书中的运筹学思想,点明书中蕴含的现代运筹学中两阶段决策问题的雏型,弘扬了传统历史文化;三是以运筹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开展时代特征教育,引入“运筹学求解的上财故事”这一案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激发学生不断求知与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追求卓越、刻苦务实、立足学科与行业领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源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营销学》
《国际营销学》
课程以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为依托,在系统阐述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等内容的过程中,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目标。
授课教师田鼎
在讲授“原产国效应”这一理论时,将“中国制造”的发展变迁融入其中,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展示中国制造正走向优质、精品、创新的时代趋势。通过国家工业发展的今昔对比,印证了“‘中国制造’的逆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讲述国际营销产品策略时,田老师引入了传音手机的案例,传音手机凭借“企业经营策略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这一理念在海外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有效提升了国家形象与企业形象,为“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助力;田老师以《潮流合伙人》节目中的明星合伙人们在日本东京成功经营一家国潮品牌服饰店为案例,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田老师用精细的、浸润式的隐形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理念精神,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海财经大学《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
课程是商学院开设的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要讲授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知识,分析与探讨中国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现象。
授课教师叶巍岭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探索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叶老师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为授课内容赋予了新时代新内涵与思政视角的解读。叶老师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管理案例,引导学生去洞察中国国情与文化特色;在顾客驱动型营销方式的背景下,介绍钻石业的发展史和戴比尔斯公司的营销战略,
探讨了营销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
;学生小组作业的选题中也涉及文化自信、爱国爱校等若干思政元素。叶老师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不断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在讲授购买行为分析这一内容时,邀请敦煌文化讲解员以中古时尚消费为主题开展讲座,传播中华文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大国自豪感。叶老师在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丰富的思政主题,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双重机制,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有机统一,涵养了学生的大格局心态与大国意识。
上海财经大学《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
课程是一门以管理学、物流学和生产运营管理等为理论基础,以管理统计学方法、管理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运作课程。
授课教师谢家平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科学发展观和儒家文化融入到课程中,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必然与偶然、科学发展观的定性与定量等思维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化,完善课程内容体系。谢老师借助供应链网络结构规划,强调团队建设的重要性,遵守志同道合的理念选择成员;结合供应链合作关系规划,融入儒家“仁义礼智信”理念,强调要注重合作层次,要有仁爱之心,容纳个体观点差异;从圈伦、圈系和圈子认知三个维度,深挖经济与中华儒家思想的共通点,
融入儒家“仁义礼智信”元素
,讲解合作谋略理论。谢老师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真实案例,生动阐释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与转型升级、通过供应链合作网络的知识共享与吸收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党中央重大经济政策和战略部署,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有机统一。
上海财经大学《商务分析基础》
《商务分析基础》
课程是伟德官网工商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选修课程。作为商务分析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务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重在训练学生的商业数据分析思维,掌握科学的商务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用量化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讲授描述性统计量这一内容时,
授课教师金雁南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中体现的描述性统计量进行分析,重点讲解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两项指标,引导学生加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在时间序列这一章,金老师通过分析《史记》和《孙子兵法》中时间序列和回归分析中的预测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强化文化自信
;在教授仿真、风险分析这一内容时,金老师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中仿真技术应用的介绍,展现科技强国和创新中国的风貌,加深学生对于国家宏观战略的了解,坚定学生将个人所学融入国家建设中的志向。金老师认为,挖掘思政元素不难,难的是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应以一个启发者的姿态去引导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
上海财经大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课程是伟德官网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授课教师蔡亚华
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深入、系统地认识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优秀本土企业案例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当代中国情境下
的组织行为现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如在讲解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这一内容时,蔡老师通过列举《西游记》中唐僧和《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告诉学生“领导未必是专业技能最突出的那个人,但是他们往往都有着仁厚慈悲之心,能服众望,故能成为团队核心”,让同学们懂得了“德行”的重要性,有效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讲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励志故事以及华为公司的发展之路,
引导自觉
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运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结合抗疫中“最美逆行者”的案例,通过小组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筑劳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蔡老师希望学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汲取先辈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在面对复杂的管理问题时也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目前,商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本科所有专业和所有课程实现全覆盖,形成了“门门思政、人人育人”的良好格局。未来,商学院将开展基层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专项行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动态完善课程思政案例,研制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指南,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商学院将继续探索,努力构建课程思政改革领航团队,打造课程思政改革领航课程,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的课程思政经验,力争发挥校级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的示范作用。
经济学院——课程育人优秀教学案例
经济学专业课程大多具备社会属性,存在需要中国化和可以中国化的问题,这就为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案例与素材。经济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主要从培养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
家国情怀
和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出发,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坚持育人初心,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活力,鼓励教师以系、教研室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共同商讨教学方案、明辨建设思路、选择经典案例、打磨教学课件等,针对课堂中学生存疑的知识点及时“复盘”,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知识点的“无缝”对接。
上海财经大学《中级微观经济学》
《中级微观经济学》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喻俊副教授、Nathan Mudrick Schiff副教授、ZHENG BINGYONG副教授、林立国副教授、贺思民副教授、孟大文副教授、范翠红教授、刘年青副教授、龙兴华博士、叶正茂副教授、姚澜副教授、曾华夏副教授、徐佳文博士、王学博副教授、Kyung Min Kang博士
《中级微观经济学》
是研究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的一门学科,它是基于西方私有经济制度产生的市场经济理论,以生产资料私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的自由决策为其基本前提,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在基础和前提条件有很大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差别,这就要求在专业课教师们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微观经济学思想,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讲述“寡头垄断”知识点的时候,团队教师们适时引入华为企业管理的案例,将其成功经验及其专利技术转让的意向为例,引导同学们用寡头垄断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经济行为并非零和博弈,交易可以实现双赢。团队成员范翠红老师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华为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背后因素,其中一点当属员工的拼搏精神,教育同学们应该学习刻苦钻研的企业家实干精神。“除了拼搏精神外,还要得益于早期成功的技术转让,比如1998年华为成功引进IBM的集成产品开发和集成产品供应链等先进管理技术,
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正是这些成功的技术引进,有力地支撑华为做大做强。同时,华为也乐意把技术转让给竞争对手。”范老师通过引述这些案例,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创新者为什么要转让专利技术?”以及“如何确定合理的转让费用?”,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们领会到对专利技术的转让是创新者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技术转让遵循的是互利的原则,交易可以实现双赢。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常进雄教授、黄枫副研究员、李耀华副教授、张燕副教授、徐佳文博士、欧声亮博士、王学博副教授、赖汪洋博士、韩翔副教授、梁捷博士、张婧屹副教授、朱冬妮副教授、王小雯博士、龙兴华博士、赵琳博士
《经济学原理》
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是大学人文学科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集中运用案例讲解经济学知识点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案例大多采取了就地取材的形式,选用身边社会热点问题,即能帮助学生了解稀缺
资源的分配竞争知识
点,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们
对于中国国情的理解,
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学生们也从各国疫情下的应对方案及效果对比等鲜活的案例教学中,越发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课堂知识点的讲授,我们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案例一般都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时效性的案例;案例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区分,大都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且存有一定的争议性。”课程建设负责人黄枫老师认为,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门基础课,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资源与配置的现实问题,是团队每位教师的努力方向。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一时间我国多地出现医疗物资短缺的情况,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一罩难求”,全国多家新闻媒体也就此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口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口罩涨价是发‘国难财’吗?政府应该对口罩限价吗?现阶段口罩的供需缺口有多大?如何短期内提高产能?”课程团队成员徐佳文老师在课堂上抛出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课堂小组辩论。经济学家用来监测宏观经济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物价指数(CPI),而如何更直观地将统计数据抽象化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团队教师们借助了“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平台的一段名为“
IFs世界GDP动态演化与经济预测
”的6分钟短视频,该视频直观展示了1960年到现在全球各国GDP数据的动态可视化排名。“配合着气势恢弘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中国从榜单上的‘默默无闻’到一路赶超直至全球第二的变化历程,此时现场我无需多言,就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历史使命感悄悄的‘种’在了同学心里”,黄枫老师谈到。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陈媛媛教授、查丹燕博士、陈雨婷博士
《国际经济学》
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贸易重力模型是这门课程的一个核心知识点。“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主要依赖于它的进出口的规模水平,经济体越大,就会产出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也就会出口越多的商品;经济体越大,从商品和服务中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有实力进口更多的商品。两国间的经贸规模越大,国家间的互惠和受益就越多。而影响两国贸易的一些因素除了距离、边界以外,还有诸如文化认同、两国间的经贸协定等一些因素。提到两国间的交流融合,熟悉历史的同学们肯定知道,中国古代就有连接中西方商道的古丝绸之路,在现代,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的时候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课程团队教师们由此引入中国贸易发展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以及以及“一带一路”倡导下取得的成效等知识点及数据的补充,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们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我教《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10多年了,其实没有提课程思政之前,这门课也会加一些基于中国对外经济开放领域的案例用于教学,目的就是使得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贸易理论和贸易模型,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更紧密的结合,通过与时事案例结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课程团队负责人陈媛媛教授坦言,得益于经济学院施行的思政课程全覆盖,目前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学》教学团队,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课堂经验,分章节、分模块进行案例商讨,探索课程思政角度下的课堂“切入点”,做到思政案例的与时俱进,不生搬硬套,不走形式主义,从学生们最关切问题着手,将价值引领潜移默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上海财经大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夏纪军教授、荣康副教授、杨超副教授、曾华夏副教授、Sambuddha Ghosh副教授、Seokjong Ryu博士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2019年入选经济学院示范课程建设范围课程,该课程对博弈论的核心概念的引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博弈论是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着重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日常生活中一种极重要的思维方式。“用
中国案例讲述博弈论
与信息经济学这门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公平、诚信、社会责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与发展趋势,增强青年学子对国情的把握。”课程建设负责人杨超老师介绍,授课团队以课程思政案例为载体来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工作,且融合海归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讨论合作研发,建设了包含市场竞争机制以及社会责任等中国问题的典型案例,践行以中国案例学习博弈论。
在讲到信息经济学专题激励理论时,通过小岗村“分田到户”改革案例,不仅引出专业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同时更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改革的历程是如何破冰以及体会改革中的艰辛,理解中国改革路径与发展模式的逻辑与价值,将四史教育、劳动教育、
新文科探索
与专业知识传授融于一体。在讲到纳什均衡和公共品知识点的时候,团队教师们还带领同学们回顾囚徒困境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合作组合下的收益情况,得出合作并不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需要引入其它的元素进入到博弈中,改变博弈参与者的收益,激励每位博弈参与者自主选择合作条件下的策略。随后,团队教师们还向同学们播放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视频,与大家一起回顾了2020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一盘棋”,军民通力合作,率先成功控制住疫情的现实案例等鲜活案例,以及珠江流域的跨省区污染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
囚徒困境中合作的难点在哪里
”“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和在跨地区传染病防治中的合作的难点在哪里”;教会大学生学习思考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益处等;再引申到现代城市治理环节,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适当干预,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
上海财经大学《博弈与社会》
《博弈与社会》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夏纪军教授 姚澜副教授 喻俊副教授
《博弈与社会》
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它主要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当代社会与文化问题,融合来自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和知识。重在引导学生对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重点关注人类社会合作与冲突背后的逻辑,强化学生公平意识、社会责任、党员身份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基本商业伦理。“课程在思政案例侧重于选用中国元素的案例来引导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博弈论,且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鼓励学生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及研讨工作。”课程建设负责人夏纪军老师介绍。
在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
,有一类是学术研究成果型案例,这类案例在教学中除了更好地起到思政效果外,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到学术研究用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魅力。在讲到“动态博弈分析”知识点的时候,课程团队成员姚澜老师自然而然地举出了2015年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的一篇“Do Markets erode social responsibility?(市场会侵蚀社会责任吗?)”的例子,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市场经济的交易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行为是否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不惜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以及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受到市场经济中哪些特征的影响。姚老师分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两个设计场景实验,集中向学生们展示了企业技术选择动态博弈的过程,证明了市场经济会影响人们如何认知利益分配和社会责任,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解读也存在差异,由此引出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不仅仅是你践行了社会责任,你也可以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冒佩华教授、陈波副教授、伍装副教授、孙林副教授、王琳讲师、张沁悦副教授
《政治经济学》
是一门面向伟德官网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年)并入选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2020年),课程持续吸收国内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注重理论逻辑与数理逻辑的有机结合,编写的系列教材开启了政治经济学教材中采用数理分析的先河。在原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成熟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程团队成员凝练了大量蕴含中国元素、贴近当下社会热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立体化,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以资本循环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为例,团队教师们通过案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后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程建设负责人冒佩华老师介绍。
在讲述“垄断资本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知识点的时候,团队成员陈波老师首先介绍美国全球霸权的历史及战略控制全球的具体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随后列举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经典著作中对帝国主义的剖析和批判,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围绕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必然性、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殖民地垄断及帝国主义的性质、历史趋势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性与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启发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为避免课程“说教”意味,课程团队教师们还力图使用最新的现代经济学统计数据和图表,并尽量采用最新的背景资料和较典型的案例,尤其通过网络平台的“资料上传”和“资料共享”功能持续补充大量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成果和拓展资料。
上海财经大学《资本论与经济思维》
《资本论与经济思维》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马艳教授、王琳讲师
《<资本论>与经济学思维》
是经济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课程选取了《资本论》中最为经典的内容进行阐释,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引领,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拓展学习、思想碰撞及原著案例分析,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德育目标具体化,彰显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堂形式采取小组讨论、情景剧、辩论赛、名师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互动和引导型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前沿与趣味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浸润式”地融入课程教学。课程还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来提升大学生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钻研、分析和探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代有为青年。
课程团队成员王琳老师在讲授经济学创新思维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首先邀请同学分享自己对经济学创新思维的理解;其后引用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即“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引发同学们对马克思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好奇;在此基础上沿着“抽象力的科学和充分运用——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创新
——剩余价值理论的开拓性创新”这一基本线索对《资本论》中的经济学创新思维进行疏导,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五种思维方式进行系统讲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如何运用经济学创新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团队教师还鼓励学生们以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去,通过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来消化、巩固所学知识,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提升了课堂参与度,教师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锻炼和提升。凭借成熟、新颖的课堂形式,该课程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级课程思政改革项目1项、校级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项目2项并顺利结项,且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资本论>选读》课程通过介绍《资本论》的主要作者——“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生平,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原因和《资本论》诞生的历史过程,勉励青年学子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马克思的生平简介方面,张沁悦老师通过介绍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片段,引导同学们以青年马克思为榜样,考虑如何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变革相结合。其次,在讲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通过介绍马克思从哲学政治学研究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原因,使同学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使学生了解《资本论》的基本立场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一起的。最后,她通过介绍《资本论》从准备写作到最终成书的曲折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与曲折,并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良好学风。
张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注重解读《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法,认为这一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是对“圣书”的注解,而是要学习其立场、观点与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应用,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树立理论自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资本论》第1卷第1章为例,通过讲述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切入点这一知识点,体现科学抽象法在经济学分析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张老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果将经济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形式;马克思在寻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形式时,如何一步步进行抽象,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形式这一论断是否科学?通过提问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使学生对科学抽象法的实际运用过程和要点形成初步认识,并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妙用,从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欣赏与认同。
上海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思想史》
《中外经济思想史》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王昉教授、程霖教授、Terry Peach教授、梁捷讲师、刘凝霜助理研究员
《中外经济思想史》
课程通过向学生系统阐述中国古代、近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思想的基本概念、理论逻辑及框架体系,同时立足古今贯通、中外比较的视角,将中国经济思想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相互关系的认识。“这门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认识和总结中国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坚定
青年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课程建设负责人王昉老师介绍。
在讲述自由放任思想在中外经济思想史上的发展渊源及其内涵比较这一章节内容时,团队教师以“司马迁‘善因论’与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比较”为教学案例之一,在教学设计中,引用和介绍司马迁的自然哲学观以及蕴含其经济思想的原文段落,进而引导学生围绕对原文的深入理解,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提炼和系统阐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元素,并将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融入整个中国经济思想体系的讨论之中,同时立足世界经济思想史的视阈进行中外比较分析。在课堂讨论环节,基于历史与学术背景的介绍,循序渐进地启发同学们进一步辩证思考“司马迁与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想内容的异同及原因?”“国内外学者如何评价司马迁的‘善因论’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诸如‘善因论’等领先于世界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是否曾对现代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影响?”等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
引导大学生在挖掘、梳理
西汉时期出现的自由放任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和主要内容等中华传统文化
的同时,基于中外比较视角客观评价中国西汉时期出现的自由放任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创新贡献,并将其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分析,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文化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的认识,培养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上海财经大学《中外经济史》
《中外经济史》团队成员,从左至右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燕红忠教授、孙林副教授、李耀华副教授
《中外经济史》
通过介绍中西方历史上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历程,重点讲述中外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历程,总结出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各国经济制度的变迁,教会学生从经济学视角看待分析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
在讲述外国经济史
部分章节的时候,团队成员孙林老师以介绍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大背景下,英国人瓦特在企业家的支持下,改进、发明了蒸汽机,从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世界工业进入“蒸汽时代”的事件为例,阐释了发明家与企业家是技术革新的核心,发明家和企业家必须实现联手合作,才能完成技术创新并把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孙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这是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案例的运用,使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