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在教学上有其特殊之处,过去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授课对象广,不同类型的强、弱电专业的学生,生源情况比较复杂,专业基础差距大,学时少与内容多、基本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够等矛盾始终存在;二是实践教学内容少,以往在教学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不佳。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但对于一些典型电路的分析、元器件的作用往往局限于死记硬背,并不会付诸实践,同时,与课程配套的实验内容数量十分有限,难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测量技术。所以要进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革课程结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的课程结构改变了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状况,针对每一堂课确定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采用“导入实例—分析讲解—实际操作”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学以致用”教学单元的内容编排上,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训练内容。教学实践的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一是依据每一单元、每一堂课所制定的能力目标确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教学特征明显;二是丰富了原先单调、枯燥的课程内容;三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解决了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避免了在一些知识点上的重复讲授,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改革课程结构的另一举措是使教学内容模块化,《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专业面宽,且生源复杂,基础不一,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电子电路基础、电子技术的单元电路、电子技术应用电路三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元器件的特性”等,视情况确定内容的增减;第二部分电子技术的主要单元电路,根据专业的侧重点有选择地加强相关联内容的教学;第三部分是“电子技术应用电路”,根据授课专业的性质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并安排相应的实训内容。通过上述“电子电路基础”+“功能电路分析”+“专业应用技术”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的改变,引发了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形式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连锁改革。以《电子技术》的教学为例,学生初学放大电路工作原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各部分单元电路的分析计算不但内容多,而且仅靠理论学习和有限的几个验证性实验是很难理解放大器的原理与性能并掌握其制作及调试技能的。引入全新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后,课程教学的场地由一般的教室移到了实训室,实际电路分析、操作演示,代替了原先理论课抽象的讲解。以讲解放大电路原理与调试技术为例,教师从剖析一台实际的扩音机的电路入手,分部分讲解各电路单元的组成、电路参数,期间穿插参数测试的演示,并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安装和调试。让学生从元器件性能的测试、电路的焊接、电路的静态调试、动态调试和统调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使每个学生既掌握了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测试方法、电路的焊接技术,同时对电子电路的调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亲身的经历,也初步掌握了电子电路的调试方法。这种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并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教学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相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基本技能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或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环节单独操练的做法,强调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我们让学生按照专业能力目标在实训室或生产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状况,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课程设计与实训进行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针对高职毕业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安装、调试、维护及维修等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伟德官网实习实训基地现有的条件,要求学生将设计的结果自行在实验室模拟箱上进行安装、调试,检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这样,课程设计工作很容易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自然转换,学生的工程意识普遍增强,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达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锻炼,突出了电子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考核方式,更新试题库
成绩考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搞好这一环节不仅可以正确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有效地检查教学工作的成败,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以前,《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成绩考核只有期末一次,这样就放松了学生的平时学习,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了解甚少,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认为只要期末突击得好,照样会得到好成绩,这样就容易挫伤平时学习积极的同学积极性,产生了平时学好学坏无关紧要的想法。在“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下,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的方式——课程考核的方法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相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而言,改革后的考核形式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个目标设置考核内容和形式。我们建立了与专业能力目标相对应的《电子技术》课程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与过去相比,在新的理论考试内容中,元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实验基本常识的比例加大,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的要求建立的实验技能试题库则用来在实验考试中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有本学期多项实验操作项目,每个学生按抽签序号选择一项,按照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评定成绩。二是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平时实验有实验过程考核,还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方面将课程成绩的考核与学生参加有关专业实践活动挂钩。同时,结合课余时间电子制作课程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课程设计考核内容与方法是:考核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方案选择是否合理,能否正确选用元器件,所设计的电路能否满足任务书要求,设计总结报告的质量等;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设计内容逐一进行提问和答辩,根据答辩完成情况综合给出成绩;通过对以上考核方法的改革,解决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使实践性环节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突显出来,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学习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改善,效果显著。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新的课程改革思路,我们重新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EWB技术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模拟仿真实验,使学生很直观的看到电路中的变化情况。这不仅使学生能在教学课堂中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实验过程,打破时空限制,弥补实验与理论分隔的不足,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同时也起到了快捷、方便、安全的的作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枯燥死板的理论“活”起来,“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扩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训项目的比例
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不断配合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实施,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项目作为学生课内、外的一项主要作业。这些项目的制作都是利用教师和学生课余时间来完成大。内容主要包括“扩音机放大电路”的制作、“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变音报警电路”的制作等。我们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制作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发挥,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编写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的校本教材
为了提高改革效果,编写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教材适合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以后就业岗位的特点,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实用性、操作性强,围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贯彻了“理论浅、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并结合实例和项目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校本教材彻底改变电子技术课程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课程建设实施效果
(一)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主线、任务引领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需的电子通用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
我们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结合专业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从工程实际,以及如何更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按项目整合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 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课程标准以电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子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二)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能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应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项目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项目创作;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前进行深入的研究,准备好项目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并将项目制作成实物。用实物进行演示,介绍项目任务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项目实施内容,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互换,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体系。
课程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学习气氛浓烈,通过讨论交流促进知识的积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八、课程特色
1、课程从知识讲授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从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课程教学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实训内容安排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为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可靠的保障,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培育创新”作为教学的基本思想,不盲目的讲述基本原理,而是采用结合工程实际的方法讲授。
3、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4、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在教学中把一部分教学的课堂搬到实验室进行,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部分讲完后可立即安排相应的动手实验,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动手操作,并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衔接更紧密,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九、课改的不足之处
1、由于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需要加速解决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生产应用的问题。
2、多媒体的助教功能与助学功能还不够,需要加大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助教与助学功能更深入的研究。
3、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4、仿真教学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有待提高和加强。
5、教学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使自身受益,而且也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起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随着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继续深入,我们还将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保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