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能制造技术学院!
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您的位置: 网站主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

时间:2010-11-30   来源:    阅读:
 

    中国工程教育已经跨入了全球化时代,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全球战略来指明发展方向。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讨论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问题。2002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还联合召开了"中美工程教育政策双边研讨会",专门研讨"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1]。但是,迄今为止,作者尚未检索到明确提出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概念的文献。因此,作者拟采用比较教育和政策分析的方法,观察分析中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内外环境,比较研究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提出并分析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期待能够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更多注意,以加强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的研究。

  一、战略背景

  在制造业国际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贸易依存度从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67.0%。与此同时,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2003-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这其中制造业的贡献最大,"世界工厂"之誉在自主创新和高技术含量方面虽然仍有訾议,但就其规模贡献而言,则是举世公认的。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教育正面临本国制造业全球化和国际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3] 。正因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才得以步入全球化时代;而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制造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就越高。这方面的发展必然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全球化。实际上,伴随着各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工程师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工程教育也因此而呈现全球化趋势。《华盛顿协议》的发展和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就是很好的证明。

  (一)外部分析

  当前,国际工程教育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一个是以《华盛顿协议》为代表的工程教育互认体系,一个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互认体系。在2007年国际工程大会上,与会代表讨论了《华盛顿协议》与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互认体系的关系,认为应该形成统一的互认体系。"但《华盛顿协议》与欧洲大陆体系存在着一些根本教育体制的不同,代表欧洲大陆体系的德国ASIIN在此次会议中转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的申请再次没能通过。欧洲大陆体系与华盛顿协议体系仍然存在分歧,某些程度上还存在有关谁更权威的竞争"[4]。

  1.《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教育体系

  美国主导着《华盛顿协议》,是签约国家和地区工程教育体系中最典型的代表,故此仅分析引导美国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的学位设置、培养标准和工程师注册条件问题。

  美国的工程教育是学士、硕士和博士三段式学位体系。本科是四年制,工程类学士学位有工学士(Bachelor of Engineering,B.E.),工程学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B.S.E.)等类型。获得工程执业资格对学位的最低要求通常是学士学位。

  研究生阶段的工程类学位有工程学学位和工程师学位之分。工程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M.E.)和工程学博士(Doctor of Engineering,Eng.D.)并不是工程师学位。对于一个实践型工程师来说,工程学硕士或工程师学位就是最终学位了。工程师学位是针对专业人士的学位,而不是针对学者的学位。许多人认为工程师学位的水平介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间[5]。在博士层次是否有专门的工程师学位,笔者尚未检索到文献报道。

  美国的工程类学位设置是双轨制。美国的学位设置和学科专业混合在一起,十分复杂。在工程学位系列中,专业性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双轨并存, 学生攻读学位可以在两者之间改换 [6]。总体上看,美国工程教育可分工程学学位和工程师学位两大类型,同时培养工程学者和工程师。美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由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负责,国内已经有详尽的研究[7]。ABET制定了11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亦可视为培养工程师的标准:(1)具备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具备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具备根据需要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具备经多种训练形成的综合能力;(5)具备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具备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具备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备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具备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11条可视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标准[8]。

  美国工程师的注册工作由美国各州工程师注册局具体负责实施。注册局对成为工程师的必备条件均有明确规定:(1)获得经ABET认证的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拥有注册局认可的四年以上工程工作经验;(3)通过由注册委员会专门命题的基础测试和专业考试[9]。

  2. 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

  欧洲各国的工程教育体系类型多样,目前正通过博洛尼亚进程逐步走向一致。该进程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实际上只有三点:(1)建立学士、硕士和博士三段式学位体系;(2)建立学分制和欧洲学分转换体系;(3)建立欧洲质量标准,促进学历学位互认。学士学位阶段至少需要三年,但没有规定必须是三年。该进程计划到2010年完成。

  根据欧洲大学协会最近对900多所大学的调查,已经有82 %的大学具备了博洛尼亚进程要求的三段式学位体系[10]。德国和法国已在逐步推动该进程的落实。德、法高等工程院校过去实行的主要是直读硕士的文凭工程师学位(Diplom),综合类大学学制是6年,应用技术大学一般是4-5年。按照博洛尼亚进程要求应改为"3+2"模式,即3年学士、2年硕士。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多数在取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工程院校的工科专业毕业生部分参加工作,部分继续深造[11]。

  俄罗斯的工程教育是双管齐下,既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又加入《华盛顿协议》。2003年9月,俄罗斯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建立两层架构的高等教育,即3年或4年的学士学位课程,然后是2年硕士学位课程,但某些领域(例如医学和工程)仍保留直读硕士学位。至于博士学位如何改革,笔者尚未检索到相关的文献报道。俄罗斯充分认识到工程教育专业与有关国际协议兼容的重要性,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就已经按照《华盛顿协议》制定了一套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程序。在2002年11月建立俄罗斯工程教育协会认证中心,2003年4月在6所技术大学率先进行认证。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工程教育协会积极参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项目,与该项目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合作[12]。2007年6月,俄罗斯成为《华盛顿协议》的准会员。

  虽然欧洲国家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建立了欧洲高等教育区,虽然欧洲国家及其学术威望都不低,但由于全球就业市场缺乏一个统一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这在客观上使得欧洲工程师经常处于弱势地位[13]。

  为此,在欧盟委员会支持下,欧洲工程协会联合会(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Associations,以下简称FEANI,)于2004年9月启动一个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opean Accredited Engineering Project, 以下简称EUR-ACE),这实际上是一个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计划,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欧洲有14个从事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术和专业组织参与EUR-ACE,已在6个建立了良好工程教育认证系统的国家(即英国、爱尔兰、法国、德国、葡萄牙和俄罗斯)率先付诸实施。

  应当指出,EUR-ACE的作用是协调而不是替代各国现有的认证体系。为此, EUR-ACE建立了包括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框架标准[14],参与国家的认证机构要按照该计划的框架标准,来制定和运用自己的标准和程序,从而获得授权在其认证证书上添加EUR-ACE标记。EUR-ACE将从合作伙伴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尽可能多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与地区[15]。

  FEANI为了促进欧洲统一市场和保障工程人才的自由流动,制定了著名的"FEANI公式",包括12条欧洲工程师注册标准和相关的注册条件,亦可视为欧洲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条件。12条标准是:(1)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致力于专业行为规范的应用。(2)熟练掌握以数学、相关科学学科与所在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3)了解所在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材料、部件和软件的属性、状态、制造和使用。(4)具有应用适当的理论、实际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5)了解与所在专业领域相关的现有技术和新兴技术。(6)具备工程经济学、质量保证和维护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具有使用技术信息和统计数据的能力。(7)具有在多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8)具有包括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9)具有沟通技能和通过持续的专业拓展以保持竞争力的责任感。(10)了解所在专业领域的标准和规章制度。(11)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意识,培养在工程专业领域追求创新和创造的态度。(12)熟练掌握所需欧洲语言,以便在欧洲各国工作时能有效地沟通。FEANI公式用B表示年满18岁的成年人获得的官方颁发的高中水平证书,用U表示大学项目的一个学年(全日制或同等学历);用T 代表一年(全日制或同等时间)的项目训练;用E代表一年(全职或同等时间)的相关工程经历。欧洲工程师协会联合会认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至少需要7年时间的积累。即:B + 3U + 2(U /T /E) + 2E, 其中的(U /T /E)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换。

  如果申请人在欧洲工程师协会联合会以外的地区接受工程教育,其学校和课程必须得到一个欧洲工程师协会联合会成员国家的正式承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工程师的最低标准是:B + Education + 4E。本文介绍的欧洲工程师注册标准和FEANI公式引自《欧洲工程师协会联合会注册指南》(第三版),是2000年的版本,在2005年做了少量修改,一直沿用至今[16]。在这之前的版本国内曾有文献介绍[17],但后续研究比较少。欧洲工程师注册标准和FEANI公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3.《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的初步比较

  比较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首先会注意到两者在三段式学位体系上正趋于一致。不过,目前欧洲大陆还是三段式学位体系与文凭工程师学位并存,俄罗斯也保留了部分直读硕士项目。本科学制仍然不同,美国的本科是四年,欧洲的本科是三年,俄罗斯既有三年也有四年。三年和四年本科之争仍在继续,主要问题是三年制欧洲本科毕业生的质量是否适合美国硕士或博士学位项目。目前,美国部分学校接受了欧洲三年制本科的学生,而没有完全接受的学校也采取了个别化入学审查或者给予若干就读限制的措施[18]。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和2006年期间,认为来自博洛尼亚进程国家的三年制本科学位"不是一个问题"的美国高校的百分比从41%上升至56%[19]。这表明,美国的研究生院对三年制学位虽然还有较大争议,但随着该进程的发展,争议可能会逐步减少。

  第二,美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都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工程教育学位偏重于工程学科,本科工程学的理学士学位课程项目(相当于中国的专业点)数量远大于工学士学位课程项目,而研究生工程学学位课程项目(相当于中国的学位点)数量也明显多于工程师学位课程项目[20]。欧洲大陆的工程类学位正在调整当中,也将实施双轨制。在博洛尼亚进程当中,许多传统大学仍然认为文凭工程师学位可以等同于硕士学位[21]。由于文凭工程师学位一直是欧洲大陆工程学位的主体,培养工程师是欧洲大陆工程教育的传统强项,因此,可以认为,即使将文凭工程师学位改为学士和硕士两个阶段,欧洲工程教育也不会轻易改变以培养工程师为主的方向。

  第三,美国和欧洲大陆培养工程师的标准各有其侧重。ABET制定的11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FEANI制定的12条欧洲工程师注册标准实质上都是对大学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当然更是对注册工程师的要求。虽然两者相似之处较多,但差异也不可忽视。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美国偏于工程学学位,而欧洲则偏于工程师学位。

  第四,欧洲工程师注册条件比美国更多样化。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Examiners for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 ,NCEES)建议本科生毕业后必须获得4年的工程经历,工程类硕士减少为3年,工程类博士则减少为2年 [22]。在美国,要成为一个注册工程师,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8年。欧洲是3年本科,加2年的硕士课程或者2年的工程实习(或工程经历),再加2年的工程经历,成为注册工程师至少需要7年。这与两个体系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学制密切相关。

  美国工程师培养的典型模式是通过通识教育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后还需继续接受较长时间的工程训练,因此,成为注册工程师所需的工程经历和年限要求都要长一点。欧洲的工程师培养以往是直读硕士成为文凭工程师,将来则分两段读到硕士再成为工程师,质量标准与以前的文凭工程师差不多。欧洲工科学生多数走的都是这条途径。因此,培养工程师的任务一般在大学期间完成完成,企业招聘到的毕业生也大都是文凭工程师,因此,成为注册工程师所需的工程经历和年限要求都要短一点。

  第五,《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更为深层次的差异也许源于前者的排他性和后者的包容性。《华盛顿协议》来自单一的英语国家教育系统,旨在形成完全统一的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有了日本和韩国的加入,但是,这两国的工程教育模式也完全美国化了。而文化的多样性本是欧洲的传统。因此,其工程教育认证也必须包括多个教育模式。为此,欧洲采取了灵活的态度,既遵循作为基本模式的博洛尼亚三段式,也允许直读硕士学位项目的认证。也许,在全球化背景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磨合,两者会逐渐趋同。

  (二)内部分析

  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必须依靠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证明,虚拟经济表面光鲜,实际脆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且发展中国家很容易被某些大国经济封锁,或转嫁经济危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强大的现代工业才是国家实力之本。

  1.中国的工业化战略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总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它前瞻性强,涉及面广,但只有分解为易于操作的若干具体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具体战略之一就是建立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其核心是发展多层次、多类型、高水平的工程教育。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更要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在此进程中,尤其要大力发展工程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不言而喻,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工业化能否成功的关键,优质足量的工科学生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2.中国工程教育的成就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工程教育也在长足发展,据统计,2006年工科在校生数量约为:专科318.5万、本科295.8万、硕士32.5万、博士8.6万,总共约655万[23],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教育大国。步入全球化进程后,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中国的工程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来自国内工业界的新要求和来自国际工程教育的新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必须解放思想,正视现实,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加快改革步伐。

  200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认为,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太窄,科学基础不坚实并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训练;二是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缺乏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继续教育与产业和企业结合不够紧密,培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则指出,"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以上。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2)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不同类型的学校目标趋同。(3)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践严重不足。(4)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5)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6)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从全局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绝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只能依靠社会发展和中国人的创造性实践来加以解决。

  3.中国工程教育传统战略

  中国的工程教育长期采用全面学习乃至模仿西方模式的发展战略,早期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又全面学习美国模式,至今还在为学习美国模式还是欧洲大陆模式争论不休,甚至连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都难以形成共识,得不出一个统一的权威表述。全面学习的结果是不分良莠地兼收并用,当别人已经或正在克服自身的缺点时,我们往往还在沿袭其过时的做法,而且由于惯性很大,发现问题时已是积重难返。如果说过去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水平落后,工程教育以学习国外为主尚有其历史合理性,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继续采用全面学习西方的战略就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1 2 3 4